【工作亮点】
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记“1+1”中国法律援助驻贵州志愿律师团
2010年7月21日,山东省的毛洪涛、李娜、王琳琳、石军文律师、安徽省的桂林、任向东律师和广东省邓南华律师等七人,在贵州省法律援助处负责同志的带领和热情关怀下,满怀激情地从北京踏上了奔赴贵州的列车。
到达贵州后,贵州省司法厅刘伟厅长、季林副厅长等领导专门召开了“欢迎‘1+1’赴黔服务法律援助志愿者座谈会”,并对志愿律师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各服务县司法局局长也都参加欢迎会并迎接志愿者到服务地工作。面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厚望,以及2009年法律援助志愿者取得的丰硕成果,七位志愿律师在鼓足信心的同时也深感责任和压力之大。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不负众望,用最大的努力,最佳的工作精神,抒写好人生难忘的一页。
为了追求最有效、最优质的服务效果,充分发挥志愿律师们的个人优势,他们提出了“团队作战”的合力工作模式,很快七名志愿律师就成立了“1+1中国法律援助驻贵州志愿律师团”,并召开团队成立会议,对日常工作事宜进行了意见表达和最终表决,选举毛洪涛律师任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重大工作活动的决策、疑难案件的学习讨论、重要工作经验的交流;由王琳琳律师任团队秘书,负责团队成员间的日常工作、学习联系、信息收发和工作宣传等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团队规则。
——工作中,他们像团队一样并肩战斗。
他们交流经验、互通有无、相互驰援,形成了共同援助之势。
一是每个志愿律师要根据团队规则定期上网查看团队信息,并发布近期工作计划和工作内容,由团队秘书根据情况联系安排驰援并发布信息。
二是大型公益性法制宣传活动的相互支援。在不影响本人手头工作的情况下,志愿律师们互相共同驰援,并制作悬挂“1+1中国法律援助驻贵州志愿律师团”的横幅,增强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影响力。如志愿律师们得知关岭县司法局(桂林律师所在的服务县)要开展《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集体前往支援,发放宣传册,解答法律咨询,提高了宣传质量,扩大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覆盖率和知晓率,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三是专题性法律讲座的相互支援。志愿律师遇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如医疗纠纷等,自己没有把握讲好的,可以向团队秘书请求支援,团队秘书会联络有经验的志愿律师前往讲授或共享课件后指导讲授。如服务于六枝特区的王琳琳律师应邀为六枝特区人民医院进行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培训讲座,由于专业性太强又缺乏经验,便向团队志愿律师求助,后来在大家的帮助指导下,出色地完成了法制讲座任务,赢得了在场的卫生局和医院干部、职工的一致称赞。
四是加强案件研讨与合作。遇有复杂疑难案件,志愿律师及时将案件研讨信息发给团队秘书组织案件研讨,通过即时网络在线研讨、邮件陈述意见、电话研讨等方式,决定案件处理的最佳方式及法律依据。若是自己办理案件确是力不从心,经团队负责人调剂推荐有经验的志愿律师进行合办。有一次,服务于普定县的毛洪涛律师得了肠炎,腹泻几天,全身无力,但是手头急等处理的案件让他难以安心住院输液。服务六枝特区的李娜、王琳琳律师得知此事后,便赶到普定县帮助处理急办的案件,依法维护了受援人的合法权益。
五是加强法律援助经验交流。特别是法治环境相对较差的服务地,受害人往往非法表达诉求、通过极端方式维权,使得群体性纠纷频发且急迫,难以通过诉讼程序解决,调解也便成为解决突发性群体纠纷的最佳途径。志愿律师们经过多次参加调解,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调解方法,与大家共享,提高了调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如口头调解和书面宣传相结合,去现场调解前将相关的基本的法律法规打印好到当场散发等。
——生活中,他们像亲人一样互相关心。
只身一人,远离家人亲朋来到遥远的异地他乡,工作之余,难免有想家的寂寞。七位志愿律师便相约每晚上线聊会儿天,通过传递各种好玩的信息、搞笑的图片视频、说说心里话等方式互相鼓励安慰,减轻想家的寂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法律援助工作中。
为了让大家保持愉快的工作心情,提高工作效率,经毛洪涛律师提议和组织,大家利用周末时间一起聚会,一起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并借此机会一起讨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办法。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既欣赏了西部美景、愉悦了心情,又缓解了大家的思乡之情和工作压力,既交流了工作经验,又是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让大家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更高质量地开展工作。
他们通过成立“1+1中国法律援助驻贵州志愿律师团”,强化了队伍,凝聚了力量,形成了强有力的团队合力;他们通过资源共享、互通经验、共同探讨,帮助了别人,提升了自己,带动了大家,共同为促进当地法律援助事业发展贡献才智;他们通过无私奉献、满腔热忱、优质服务,赢得了群众们的尊重,得到了贵州省司法厅和服务县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我们相信,他们将在2009年度志愿律师所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服务更多困难群众,取得更大成效。
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载《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工作简报》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