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公正的“社区和事佬”居民的“私人法律顾问”安徽律师走进社区服务为民担重任
日期:2012-12-05 阅读次数: ?;な恿ι?input type="button" style="background-color:#EDF0F5;" onClick="document.all('color_printsssss').style.backgroundColor='#EDF0F5';">
今年7月29日,安徽阜阳市民刘东(化名)在社区律师赵成良和郝建国的联合调解下,就其母留下的3套房产和近20万元遗产与舅舅达成协议,握手言和。而此前,为了争夺遗产,刘东70多岁的外公已将他告上法庭,经过社区律师的斡旋,最终避免了法庭上的对簿公堂,亲情重归于好。
这是安徽“律师进社区”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大律师响应安徽省司法厅的号召,纷纷走进社区,开展入户走访,摸排矛盾纠纷,利用法律知识耐心细致地化解纠纷,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社区的“和事佬”。
近年来,安徽各地努力扩大“律师进社区”覆盖面,加大化解矛盾纠纷力度,打造和谐社会的“稳压器”。合肥市设立“巡访律师”,每月定期到乡镇至少工作一天,每年走访完辖区所有村居。阜阳市大力开展“服务民生办实事”活动,阜南县、太和县实现了“律师进社区”全覆盖。滁州市在城区所有社区设立“律师工作室”,各县城社区同步稳妥推开。这些特色鲜明而有力的举措筑起了一道维护社会稳定的长城。
去年5月,合肥市滨湖新区和园小区驻点律师在开展法律咨询时了解到,居民陆老太太在小区休息时不幸被一把从天而降的拖把砸断腰骨,结果楼上23家住户无人愿承担侵害责任。社区律师主动实施法律援助,据理力争,最终帮助她获赔除去医保报销和医院优惠部分后的25000元。老太太逢人便夸社区律师帮了大忙,心里充满感激。社区律师成为离老百姓最近的“普法大使”。
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律咨询,为民答疑解惑,实施法律援助,安徽律师已成为社区居民身边的“娘家人”和“私人法律顾问”?;茨鲜性谏缜婵琛胺烧锼?。广德县鼓励律师和社区居民签订家庭法律顾问协议,提供个性化法律服务。这些人性化的措施使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居民的身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
自2007年以来,安徽省司法厅开展“律师进社区”试点,今年起在全省广泛推广,取得明显成效。仅今年以来,安徽就有115家律师事务所680人次律师,走进283个社区,调解矛盾纠纷1131起,担任社区法律顾问40家,解答法律咨询31657人次,提供法律援助45件,发放普法宣传材料12028份,举办法制讲座280场次,“律师进社区”活动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突出公益,服务民生,是安徽“律师进社区”活动的显著特点,要想使“律师进社区”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可持续推进,稳定的经费保障是关键。安徽各地广拓渠道,从源头上为活动健康、有序、持续开展注入活力。各市纷纷通过购买法律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强经费保障。蚌埠市对律师到社区值班、参加社区咨询等活动,每人次半天分别补助50元。铜陵市社区律师工作津贴按每人每年6000元标准统一发放。阜阳市给予社区驻点律师每人每年3000元的补贴。有了稳定的经费保障,广大律师关注社区弱势群体的积极性大增,为民服务更加有力,受到老百姓普遍赞誉。
安徽律师行业坚持传承创新,大胆实践,“律师进社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加强督促考核,淮北市将“律师进社区”工作进展情况纳入年度律管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和律师事务所年度考核中,实行责任追究。蚌埠市成立巡查督导小组,每周开展两次巡查活动。巧妙运用社会资源推动活动开展,安庆市积极争取基层街道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这些特色各异的做法,丰富了安徽“律师进社区”活动的载体,驻点律师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无微不至的法律服务,已成为社区各项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一项活动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制度是重要保障。安徽省司法厅注重在实践中加强对基层的指导,近年来,一大批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相继出炉。合肥、阜阳、滁州等市出台了社区律师试点工作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信息报送、工作日志以及服务承诺等工作制度。池州市实行律师事务所与一个社区建立长期结对帮扶,签订社区律师备忘录,提供定期接待、预约服务、电话值班、专项活动等法律服务。蚌埠市将律师进社区与基层人民调解、综合治理、法律服务进基层、大学生“法律实践”等有机结合,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完善的制度使安徽“律师进社区”活动特色鲜明,群众满意,越来越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孙 亮)
稿件来源:2012年11月30日法制网